欢迎来到安徽省淮南民生中学!
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学资源 > 正文
教育科研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美术 教学设计 >> 正文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美术 教学设计
日期:2017-11-22        发布人:校助室        点击:7625次

民生中学              蒋媛媛

 

  

  

   

五年级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时分配

1课时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校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意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 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1、显性内容和目标

应知: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应会: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和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和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

 

 

 

 

 

 

 

 

 

 

 

 

 

 

 

 

 

 

 

 

 

 

 

 

一、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

2、              提出问题 

是山大还是窗户大?

可是我却有不同的意见,请看这张图片,大家都说山大,那为什么巍峨的大山怎么会在窗户里面呢

3、              我们看到东西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

4、              出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

1、              出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一张透视

提问:哪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

      为什么会给你强烈的空间感?

2、              借助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讲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3、              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透视现象

     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出示图片

     学校里的透视现象  出示图片

      同学们眼中的透视  说一说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组织学生探讨,进一步加深对“透视”感念的认识,了解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

   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观察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

   消失点:消失点在视平线上。当人眼看物体的视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教材中北京颐和园长廊图中长廊两面的柱子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面的柱子都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引导学生在教材中的前两幅图片上画一画,找出视平线和消失点。)

  视平线的位置不固定  图片举例

  消失点的随着景物而移动   图片举例

   5、探索研究

1)、观看名家作品中透视现象

2)、美术课为什么要研究透视?

答:我们研究透视,就是为了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

6、分析讨论、教师示范

  学生讨论如何绘画透视现象

  教师分解步骤,进行演示先故意做错误示范让学生发现,指出。鼓励学生批判精神

  做出正确的示范演示

  除了老师的方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表现透视现象的方法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四、作品展示(注意激励学生,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透视现象是否正确?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学生互评:找出其优点、指出不足之处。给予独特的建议

五、     艺术拓展

1、透视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装修设计图

     摄影作品

    军用透视望远镜

2、德育教育:引入情感教育

课堂小结: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六、     板书设计

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近疏远密

近宽远窄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

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足: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改进措施: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有的理解的不到位,需要慢慢的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当然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