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省淮南民生中学!
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学资源 > 正文
教育科研
 
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践行 “教学做合一”思想 >> 正文
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践行 “教学做合一”思想
日期:2017-11-24        发布人:管理员        点击:2273次

淮南市·民生中学    姚伟  15055938001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并结合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探讨该理论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陶行知在积极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和教育现实出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借鉴了西方现代进步主义教育的合理因素,创造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的这一理论以“做”为核心,具有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对于解决现今历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

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说:“‘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该观点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教师的责任。二是方法,即教育现象的说明。三是生活现象的说明。

关于第一种涵义,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它、记它,把那个活泼的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篓子;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教育功能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就会自觉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知识和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索、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并最终有所突破。同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在迷惑中寻找答案,更有助于他们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关于第二种涵义,主张“方法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强调的是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强调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中学历史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促使他们积极关注身边的大事小事,充分发挥个体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初中生在对现代社会发展状况有了相关了解之后结合历史学习中获取的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个人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灌输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是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可喜的一面。

关于第三种涵义,先生提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教师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该理论再次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的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实践,而实践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去研究探索的主题也就是教的对象,而实践就是要去做。

.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及现实意义

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关键是要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如何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机制这对解决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中困扰我们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及全面素质养成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做合一原则具体运用到中学历史理论课教学实践,突出中学历史课教学的生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体现开放性。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念。

(1)“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分析解决问题之前要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带有自己个性标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相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可能有所不同。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引导。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当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理论的东西比较系统和呆板,如果教师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肯德基淮南店、麦当劳淮南店、可口可乐等,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一改以往历史教师一本书,一本答案的僵化局面,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全球化就在我们身边,活跃了课堂氛围,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2) “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育者能灵活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校配硬件软件设施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历史教育知识过程中,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如思考解释历史现象、通过对历史人物人生经历的分析,指导生活行为,使之在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加强对心理、哲学、伦理各科知识的中和认识。

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等优点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国家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提出现代化社会进程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当中来。中学历史课堂中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理论比较枯燥,如果教育者通过多媒体播放数据资料,播放视频材料,横向与纵向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切的结合自身的感受来主动积极探讨,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生活点滴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3) “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德育的建立,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历史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关系到受教者的心理与伦理道德,又关系到受教者的世界观,可以说是一个与心理、哲学、伦理有千丝万缕的边缘学科,而其中之联系的关键,就是实践,而基础就是德育,即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
    德育从公德和私德两大方面入手,对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有重大意义。而且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是从属于自我的,因此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了自我完善。结合历史教育的现实,受教育者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必须要提升到私德巩固公德的程度,也就是提升到超我的境界。一切要从德育开始,使受教者在完善“自我”中,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受教育者就能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尊重下从新建构私德,从而巩固公德,最后建构坚定的历史观。

只有这样,将思想建构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历史理论的传道性;体现出历史教育的解惑性与思想指导实践性,课堂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性;在教育者适当指导下,使受教育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为达到这一目标对客观事物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育的效能。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学生”为“教学生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从认识论上来说,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但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介性。通过思维方法,思维主体与思维的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联接、相互贯通,从而搭起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最典型的变化就在于师生课堂地位的重大转变,从传统教学中“填鸭式”“快餐式”的单向教学的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多项沟通的三角模式,师生互动沟通良好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学生由“唯书”、“唯师”的状态向“个性化觉醒”的状态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课堂教育,不重课外活动;只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只有统一要求,忽视因材施教。这种教育,必然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重视学生能力(此能力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能力,学习能力,对外界纷繁复杂的情况做出初步的客观评价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这种只重视考试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帮“为书,为上”的学生。而且,这种缺乏实践、忽视学生的认知情况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是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此外,现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过去大大增强,再加上信息来源多样化,学生们还会在意识上“为书,为上”吗。

3.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坚持学与做的统一。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历史教育活动中培养出学与做统一呢?只有教育者在思想历史教育中重视将意识的建构与实践相结合,使到学生最终符合历史教育目标,并达到意识与行为的统一,而不是忽视学生认知情况的教育,人为地把历史教育内涵中实践与意识相割裂。这就要求在历史教育中,要注重道德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参加帮扶社会的志愿活动;合理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情况;组织一些团体性的,如知识、劳动技能或体育技能及体力的比赛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第二要培养学习历史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诚实友善的氛围,使到学生受这种环境影响,并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教育的热情。思想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实行,应该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但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再者,学生主要受教的地方在学校,因此学校的氛围对思历史教育活动顺利实行起到重大作用。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思想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中学历史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解放学生的大脑,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检验的唯一手段就是要“做”,即实践。通过实践,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学会在合作的过程中,理解与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劳动成果;能够培养爱心,社会责任感;能够培养坚持不懈,奋勇拼搏等人文精神。并且,在这些学校为学生预设种种机会中,教师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确立切合实际的道德评价标准。整个过程之中注意的两点是:一是“在做中学会做”的现代德育理念;二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作用。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做中学会做”的“做”应理解为来源于实践之后的意识再指导于实践,既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也就是学生在社会的或学校的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所升华,然后使学生的意识重新建构,最后学生的新意识又指导实践……循环不息。

“教学做合一”所蕴含的思想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他指出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堂应努力实践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做到一、在做中学,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二、在做中教,教育方法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三教学做合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建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思想历史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学历、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中学教研室】